網頁

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

書摘:麥肯錫的專業思維 4

第四章 第四步:解讀分析結果
資料不會說話,你的團隊必須運用這些資料,產生能為組織提升價值的洞察力。除非找出背後的意涵以及其對組織的價值,否則再多的試算表和統計分析圖都是沒有用的。客戶只會為能提昇營運績效、解決問題的建議而付費,這才是顧問工作的最終產物。

瞭解資料
你不只要瞭解每項分析的含義,同時還要有足夠的想像力,才能將分散的事實組合出邏輯架構。如果分析證實了你的假設,那麼就找出資料中所隱含的行動。反之,如果分析結果推翻了你的假設,那麼就修正你的假設基調,以配合所收集到的資料,此時能需要進行額外的分析。
進行資料分析時,請遵循以下原則:

  • 80/20法則

此一法則是由義大利經濟學者維佛度 怕列托(Vilfredo Pareto)所提出的,其基本精神是「80%的工作成果,是來自20%的努力」。舉例來說,你可能會發現80%的營業額來自20%的客戶,20%的業務人員創造出80%的利潤。

  • 每天做一張圖表

每天結束工作前,問自己:「我今天學到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麼?」請在離開辦公桌前,花半個小時把他寫下來,不必很花俏,只要隨手畫一張草圖或簡單幾行字就行了。

  • 不要扭曲事實來配合你的解決方案

如果事實與你的假設不合,那麼需要改變的必須是你的假設,而不是事實。
解讀分析結果時,為了能找出正確的答案,多花一天通常是值得的。然而,多花一週將準確度由小數點下三位,提升到小數點下四位,就沒有什麼意義了。關於解讀資料,以下三點,可供參考。
  • 要時時自問:「這樣做有如何?」
有趣的事實,精美的圖表,並無法解決問題,你的工作就是剷除不必要的雜務。針對特定的分析問:「這樣做又如何?」意義是什麼,有什麼用途?要如何改進呢?如果你看不出分析背後的含義,分析就是在浪費時間。
一位顧問必須運用洞察力,將看似無關的分析結果,組合成能解決客戶問題的創見。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「這樣做有如何?」的檢驗。
  • 進行合理性檢查(Sanity Check)
你可能沒有時間檢查每一項分析作業,但合理性檢查,至少可以讓你快速確認某項分析,是否在可能的範圍之內。例如運用情境分析檢視,不應該存在不合理的假設前提。記得退一步,從整體的角度做合理性的檢查。敏感度分析,「當答案偏離多少時,我們需要改變我們的結論?」
  • 要記得分析的效能是有限的
當該做的分析都已做了,分析的效能也就到此為止。結論不會自己產生,你必須從分析中推理出結論,此時直覺得重要性,超越了資料。直覺和資料,就像陰陽一般,兩者相輔相成、相生相濟。沒有直覺的資料,只能算是原料般的資訊;而沒有資料的直覺,也只是猜測罷了。

準備最終成果
你從解讀的資料所綜合出的故事,就是這些資料在你心中的意義。你挑選了你認為客戶需要知道的部份,再配合其他證據,組成你的最終成果。最後,你運用各類型的傳播媒介,將最終成果傳遞出去。
你必須確定解決方案能適用於你的客戶。即時最聰明的解決方案,有著堅強的資料佐證,有能產生驚人的效益,如果你的客戶或企業無法實施,它就一文不值。要瞭解客戶的優點、缺點和能力,以及管理上的範圍與限制。

  • 看穿客戶的心意

總裁的焦點(有時是管理階層的焦點)能夠驅動客戶的力量,而你該做的是,判斷組織該先做的前五、六項工作。接下來你應該要問,你的決策能為客戶或組織帶來什麼價值?你所建議的每項行動,能產生多大的效益?產生的效益是否大過投入的時間、精力,和資源呢?這項建議和你提出的建議相比,效益又如何?

  • 體諒客戶的能力限制

在構思最終成果時,要時時注意客戶是否有能力執行,你所提的建議,是否具有足夠的技術、系統、基礎建設和人力?是否存有外在的影響,包括競爭對手、供應商、顧客及法規,足以消除你的策略所產生的成效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