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

書摘:麥肯錫寫作技術與邏輯思考 5

有說服力的故事,如何展開

故事展開包含了內容的面向與結構的面向。雖然每份文書內容,包括主題、時代、當事者等,往往千差萬別,但是結構上多半都擁有共同的面向。金字塔結構中,關鍵主題這個層級的發展流程,就是一種結構性的故事展開(圖5-1);換句話說,故事展開,就是關鍵主題之間的關聯性。
圖5-1 故事的整體面貌

連接詞,使故事情節變緊湊精彩


邏輯連接詞是清楚表現出訊息關聯性的記號。即使接收者不太理解個別訊息的內容,只要能夠理解每個訊息之間的相互關係,也能讓他覺得安心。例如,即使A和B的訊息很難理解,但是只要傳達給對方「A為B的原因,B為A的結果」,他心中自然會產生一定的安定感。當然,最好還是內容和關係兩者都能明瞭地傳達給接受者。


故事展開的基本流程為S --> C --> Q --> O --> R

所謂「SCQOR」可以念成諧音「思擴」。
S:Situation (設定狀況)
C:Complication (發現問題)
Q:Question (設定課題)
O:Obstacle (克服障礙)
R:Resolution (解決、收尾) 
其中,SCQ為故事的導入,O為故事的中心,R則是故事的結果。或是換一種說法,SCQ為「起」,O為「承、轉、承、轉、承、轉」,R為「合」;也可以說,SCQ為「導入」,O為「展開」,R為「收尾」。

圖5-2為SCQOR故事展開的架構,而圖5-3則是解決問題的架構和展開故事的架構的對應比較,設計文書時一併使用,效果會非常好。
圖5-2 SCQOR

圖5-3 故事展開過程與解決問題過程的比較對應

一、設定狀況

先介紹主角

要先介紹故事的主角,同時要讓訊息接收者知道主角目前處於穩定的狀態。主角可以非人,但必須擁有某種意志或願望,或者是可以採取某種行動的主體,例如:公司或某事業部門,也可以是業界或是地區。

然後敘述持續至今的穩定狀況,不管此狀況好壞

依照時間順序描述狀況。所謂「狀況」,是指不管好壞,到目前為止持續發生的穩定狀態。

故事的涵蓋範圍,要設定好

傳遞者要決定故事結構中的舞台,應該涵蓋多大的範圍。是宇宙、銀河系、太陽系、地球、亞洲、日本、東京都,還是東京都的杉並區....?是世界經濟、某個特定的業界、某家企業、某個部門,還是某個特定的產品與服務....?首先,要提出一個(故事的)世界觀。

一開場的狀況描述,就得勾起認同感

設定狀況時,最重要的是相關內容必須合乎接收者的知識、信念、感情或是願望,一定要能引起共鳴。必須讓接收者讀完(聽完)設定狀況的內容,產生「對的,你說得沒錯」的反應。

S階段的基本方針:正因為接收者已經了解,所以更應該表達出來。千萬別以為「他們已經知道了,所以不講出來也沒關係」。

二、發現問題

C (發現問題)表現出事情發變化。C的作用在於,確認主角面臨的問題類型,具體而言,有以下三種問題類型:

  • 恢復原狀型:必須修復已損壞的事物,不能放任不管。
  • 防杜潛在型:目前沒問題,但希望將來不會損壞。
  • 追求理想型:目前沒有障礙,但希望能更好。
你必須選擇符合接收者認知的問題類型。撰寫提案文書的目的在於,促使接收者能夠採取傳遞者所暗示的行動。因此,傳遞者不一定要改變接收者認識問題的角度,反而要迎合接收者對於問題的認識。

敘述「發現問題」時,你得顛覆開場時給對方的安定感

三、設定課題

發現問題後,接下來就必須設定課題(也就是問題的背後,應該解決的課題是什麼?)。Q階段中的課題設定,必須根據C階段的結果,也就是你認為這是什麼問題類型而設定課題。

例如,如果在C階段所認定的問題屬於恢復原狀型,那麼出現在Q階段的課題必然是以下當中的一個:
  • 掌握狀況
  • 緊急處置
  • 分析原因
  • 根本處置
  • 防止復發
除非客戶或上司有所要求,否則課題必須依照以上所提示的順序一一表示。此外,由於課題領域是累積的,因此後面的課題會包含前面的課題。

假如在C階段所認定問題類型屬於防杜潛在型,那麼Q階段所設定的課題,必然是以下當中的一個:
  • 假設不良狀態
  • 誘因分析
  • 預防策略
  • 發生時的因應策略
如果,在C階段所認定問題屬於追求理想型的話,則Q階段的課題設定將包括:
  • 資產盤點
  • 選定理想
  • 實施策略

全套思考,以免當場被考倒

在Q階段,是要按部就班鋪陳整套課題,還是只講一、兩個課題,必須視情況而定。箇中關鍵在於,接收者期待你講到哪裡?但是,即使是假設也好,最好以全套的概念思考課題領域(以免當場被考倒)。

故事導入部分「SCQ」務必緊湊

SCQ(設定狀況-->發現問題-->設定課題)必須視為同一組才行。SCQ為故事導入的部分,最好能用簡短的概念表現,讓接收者很快進入狀況。不過,當你得知接收者對於SCQ的認識、知識及理解都不足時,便應該增加解說的長度,比較有利於溝通。

四、克服障礙、解決收尾

在O (克服障礙)的階段,要解答Q階段所設定的課題。O的過程是故事展開的核心,分量最多,大約佔了整體篇幅的六到七成左右。

戲劇作家羅伯特 麥基(Robert McKee),對於「故事」做出以下的詮釋:
所謂「故事」,本質上為描寫人生的變化及其理由。故事會從人生比較穩定的狀態開始,然後發生了某件事,打破了那份穩定。接下來的內容,會描寫主角想要恢復穩定的主觀期待,與阻礙他實現理想的「客觀事實」,這兩者之間所形成的衝突。
優秀的說故事者,會生動描述主角克服困難的過程。主角會深思長考,運用自己為數不多的有利條件,做出困難的判斷,明知危險卻仍採取行動,最後找出真相。
每一位偉大的說故事者,都會處理主觀期待與嚴峻現實之間,所產生的內心深沈的糾葛與掙扎。
根據麥基的說法:「『故事』,本質上為描寫人生的變化及其理由。」因此,在商務場合下,故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。

「Q」決定了「O --> R」的故事鋪陳方式

「恢復原狀型」問題,故事要提到「說明狀況」

假如Q選定的課題是「掌握狀況」,那麼O階段的故事內容,就是狀況說明,而且要特別詳細敘述是怎麼損壞的。即使設定的課題是分析原因,也必須先說明狀況,才不會讓人覺得太過唐突。

克服障礙的故事,精彩處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

假設O的階段,有處理到根本處置的課題,那麼必須提出兩、三個替代方案,並傳達這些選項的利弊得失。接著,在R(解決、收尾)的階段,就要傳達你選定的方案。

因應策略要聚焦,切忌什麼方法都提出

就現實而言,根本不可能一次處理全部的狀況(緊急處理、根本處置、防止復發等)。一般來說,應該是先把焦點放在根本處置,然後再另外做出防止復發的提案,才不會讓接收者產生混亂。另外,考慮緊急處置時,不必考慮分析原因的課題。所謂「緊急」就是要立即做出停止損害的處置,就像發生火災時,應該立即進行滅火作業;至於分析火災的原因,以後再說。

防杜潛在問題的故事,一定要分析誘發原因

給對方三個選項,太多反而顯得你糊塗

追求理想的故事,一定要說出實施策略

故事收尾要單純有力,未必要有大結局R有個很重要的作用,那就是連結未來的開展。例如,你可以在R的部分提示這種訊息:「在這次報告中,我提及了恢復原狀問題的根本處置方式。未來,應該要再考慮到防止復發的部分。」

一個好的故事:開場緊湊、過程精彩、結尾單純有力


高杉尚孝(2011)。麥肯錫寫作技術與邏輯思考。大是文化。鄭舜瓏譯。p227~259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